
自全省“五好”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工作開展以來,金溪縣以機制、責任、載體為抓手,全力推進“五好”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工作。
強機制謀布局,繪好一張圖。金溪縣高度重視、高位推動,縣委書記多次批示部署,將“五好”宗教活動場所建設列入縣委深改委重點項目,作為全縣宗教工作“一號工程”,成立由縣委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專班機制。第一時間召開動員部署會,及時出臺實施方案,按照“任務項目化、項目清單化、清單具體化”工作要求,明確“試點示范、分類申報、全面鋪開、縱深推進”工作思路,制定任務書、路線圖、時間表,繪好一張“五好”建設圖。嚴格落實“每月一調度、每季一推進”工作調度機制,分片組成督導小組,實地督查各地“五好”宗教活動場所建設情況。
強責任匯合力,織牢一張網。充分發揮宗教工作“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”,壓緊壓實“三方”責任,織密三方聯動、齊抓共管、共建共治的建設網。一是發揮統戰宗教工作部門的主導作用。將建設工作納入縣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、宗教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,廣泛開展“五好”場所建設工作業務培訓,與其他宗教領域重點工作相結合,做到一同部署、一體推進、一并落實。二是發揮宗教團體的指導作用?h基督教“兩會”、佛教協會先后成立建設專班,制定本教“五好”場所建設實施方案,進一步細化、明確場所“五好”建設工作職責,通過打造示范場所、互觀互檢、外出學習、教內推選等具體舉措,將團體指導責任落實到位。三是發揮宗教活動場所的主體作用。對照“五好”標準,將場所民主管理組織成員、教職人員、信教群眾參與“五好”建設工作措施深度融入日常宗教事務,樹牢建設主體意識。
強載體求質效,下活一盤棋。聚焦“愛國愛教、民主管理、安全穩定、環境整潔、服務社會”,創造性地豐富活動載體,下活“五好”建設一盤棋。一是下活“政治引領”先手棋。持續開展“三愛”主題教育,舉辦慶祝建黨100周年、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題活動,把“四史”、黨的宗教政策、法律法規等知識、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、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等納入宗教界常態化學習內容,邀請縣委黨史宣講團成員專題講解“四史”、金溪紅色文化故事,組織宗教界代表人士前往后龔、瑞金等紅色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講經講道內容,先后組織舉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班、宗教中國化講經講道比賽、書畫展等。深入推進“四進”活動,在國家重要節慶、宗教重要節日、場所重大活動等重要節點舉行升國旗唱國歌儀式,不斷增進宗教人士“五個認同”。二是下活“制度規范”保障棋。各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選舉產生由宗教教職人員、信教群眾代表等組成的民主管理組織,重大事項實行集體討論和民主決策,杜絕“一言堂”,做到“四個一”(一套完整的檔案、一套健全的衛生健康防疫措施、一本明白的賬目、一本詳實的工作記錄)。健全完善學習、活動、人員、資產、財務、治安、消防、衛生、民主管理、互聯網管理等14項制度。重點推進宗教活動場所財務規范管理,全縣宗教活動場所都已開設對公賬戶,啟動宗教活動場所財務審計。積極響應“崇儉戒奢”號召,自查自糾,不貪大求奢,文明健康、安全有序開展宗教活動。三是下活“風險防范”關鍵棋。全覆蓋推進宗教政策法規、“法律明白人”進宗教活動場所,宗教活動場所“雪亮工程”建設覆蓋率達90%。加強場所安全管理,全面深入開展宗教領域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,對排查出的2處房屋安全隱患已采取拆除措施。開展消防安全和科學防疫培訓,組織消防安全演練。落實落細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,守牢宗教領域疫情安全穩定底線。四是下活“環境提升”基礎棋。加大活動場所環境整治,實施“凈化、綠化、亮化、美化、優化”五化工程,集中清理亂堆亂放、亂搭亂建、生活垃圾、雜草碎石等,徹底消除衛生死角,“臟、亂、差”現象得到有效解決。疏山禪寺內外修葺,提倡并踐行文明敬香、推廣鮮花供佛、實施微景觀改造,打造一清凈、莊嚴、和諧的修行之地。各基督教堂開展每周常態化衛生大掃除,為信徒參加宗教活動提供整潔舒心環境。五是下活“社會服務”長遠棋。大力引導宗教界圍繞“文明志愿、鄉村振興、疫情防控、扶殘助學、敬老愛老”等方面開展社會服務,發揚“濟世利人,扶危濟困”優良傳統,彰顯社會擔當與作為。比如各場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自覺參與疫情防控值守,多次慰問抗疫一線工作人員,捐款捐物2萬余元,常態化看望慰問孤寡老人。疏山禪寺常年捐資走訪慰問脫貧戶,并提供除草工、泥瓦工等崗位。白馬寺積極助力鄉村振興,捐資40余萬元支持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等。